國安與經濟孰輕孰重?荷蘭正權衡是否限制艾司摩爾曝光機出口到中國 by 王雪俐2023-01-082023-01-08 美國設法阻撓中國取得先進晶片以從事人工智慧、超級運算和武器研發,在美國壓力之下,荷蘭政府正權衡是否禁止曝光機製造商艾司摩爾(ASML)出口部分半導體製造所需設備到中國。艾司摩爾是荷蘭乃至於全歐洲市值最高的科技公司,中國市場佔其總收入15%,限制艾司摩爾對中國的貿易,是荷蘭在國家安全、經濟發展和自由貿易之間的取捨抉擇。
中國世界工廠崩解:美國攜手民主盟友圍堵、東南亞南亞國家掌握歷史機運 by 艾格姆2023-01-042023-01-04 自從2018年川普對中國實施貿易制裁以來,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已在崩解。到了2022年10月,美國也對中國實施迄今為止最全面的出口管制,這些管制旨在限制中國獲得先進半導體技術,包括晶片以及半導體製造設備的工具和專業知識。雖然美國在找盟友日本、歐洲共同圍堵中國半導體產業不如預期中的順利,但是世界製造業版圖的變化已啟動,印度、越南、泰國、馬來西亞和孟加拉也正欲掌握歷史機運承接從中國釋出的產能。
鎖定中國半導體設備與AI!長江存儲在內36家中企上美國貿易黑名單 by 蔡侯塞2022-12-212022-12-21 美國12月15日將包含長江存儲在內的36家中國公司放進商務部的實體清單內,美國公司在未獲得許可的情況下不能再向這些公司出售商品或服務。中國科技巨頭華為則早在2019年5月就被美國放入實體名單。此外,中國政府據報正在準備再投資1兆人民幣發展本土半導體產業。與此同時,美國正和日本、荷蘭討論收緊對中國出口半導體設備。
補件要提供秘方 佳德鳳梨酥放棄向中國補件 不只佳德一家 by 霍布斯潘2022-12-142022-12-14 由於中國近日不斷宣布禁止台灣產品進口,很多糕餅店被要求補件,就連台灣有名的佳德鳳梨酥都被要求補件,其中補件內容還包含秘方,佳德鳳梨酥對此放棄補件,不過,由於秘方補件一事被台灣內部一些聲音質疑,甚至佳德鳳梨酥還被攻擊,政府公開 31 件中國食品註冊表,這些註冊表還包含原料配方。
台積電亞利桑那廠6日首批機台到廠 美總統拜登親臨同慶 by 陸 瑪丁2022-12-012022-12-01 路透社今日(1日)報導,美國總統拜登、商務部長雷蒙多(Gina Raimondo)預計於 12 月 6 日至台積電的亞利桑那州的廠房參觀。當天是台積電首批機台設備到廠典禮,而創辦人張忠謀、董事長劉德英、總裁魏哲家預計將一同出席。
目標2027年在地量產2奈米製程 日本8家大企業出資成立Rapidus by 陳怡菱2022-11-132022-11-13 《日本經濟新聞》、《NHK》報導,日本國內包含豐田汽車、日本電信電話(NTT)、索尼(SONY)等 8 家大型企業將成立新公司,以在日本國內生產新世代半導體為目標。預計在 2027 年量產 2 奈米製程,確立在經濟安全上佔有相當重要地位的半導體製造技術。
【報呱全世界】EP131 晶片產業寒冬?美中晶片戰正火熱 ft. 陳冠憲 by 編輯室2022-11-062022-11-06 本週特地邀請可樂(陳冠憲)再回到節目裡,跟我們分享他最近研究美中晶片戰的心得。在這樣的脈絡下,台灣內部有特定人士刻意炒作「晶片去台論」的目的又是什麼?可能發生嗎?「台積電經驗」如此容易就可以在美國複製嗎?另外,在美國出口圍堵、壓制中國的晶片產業,目前的狀況為何?
紐約時報:拜登政府在圍堵中國科技發展上的掙扎與努力 by 艾格姆2022-10-192022-10-19 10月初美國政府公佈了幾十年來對中國技術出口最嚴格的控制措施,這不僅能遏制中國透過科技發展軍事的雄心,也將影響全球電子供應鏈的版圖,包含美國的科技公司。《紐約時報》(The New York Times)透過採訪現任與前任的政府高層後,於10月13日報導美國政府在圍堵中國科技發展議題上的辯論與轉折。
今年第八次 美眾議院團訪台!軍事、情報背景受矚目 by 霍布斯潘2022-10-122022-10-12 蔡英文總統今(12)日上午接見「美國聯邦眾議員聯合訪問團」時重申,台灣願意與美國及所有民主夥伴,持續深化合作,共同維護區域和全球的和平穩定。總統表示,台灣和美國是彼此重要的經濟和安全夥伴,除推動台美簽訂高標準的貿易協定外,也盼能與美國簽署「避免雙重課稅協定」(ADTA),為雙方打造更有利的投資環境,讓雙方夥伴關係更加緊密,台美關係更加前進。
經濟安全就是國家安全》李淳:別讓敵人撿到槍!台灣首重經濟不可或缺性 by 嚴 武臣2022-10-012023-04-13 李淳強調,值得注意的是過去 5 年台灣貿易轉向的變化非常明顯且戲劇化,在 25 年後的 2021 年,美國再度成為台灣第二大主要投資商、美國再度成為台灣第二大對外投資地。美中大量使用「經濟謀略」對抗局面難預測、不可預測性高的狀況下,台灣如何因應國際經貿結構改變?